二是六个项目进展迟缓,未发挥应有效用,涉及公租房、城市轨道交通、敬老院、教育信息系统、铁路支线及运河船闸建设。
据审计署网站消息,审计署今日发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部分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或清退不及时,一些重大项目存在建设进度慢、与相关规划或配套工程不衔接等问题。

9706.82万元扶贫资金闲置未及时发挥效益。审计结果显示,部分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或清退不及时。二是6个项目进展迟缓,未发挥应有效用,涉及公租房、城市轨道交通、敬老院、教育信息系统、铁路支线及运河船闸建设。另外,放管服改革推进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部分地区和单位扶贫工作中存在任务落实不到位、违规使用资金、项目推进慢和效果不佳等问题。
此外,一些重大项目存在建设进度慢、与相关规划或配套工程不衔接等问题。审计结果显示,部分地方和单位还存在一些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等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
目前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产业布局上,央企战线过长,什么行业挣钱就想挤进什么行业,这种挤出效应制约了社会活力,拖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产能关停涉及地方财政来源的缩小和大量员工转岗下岗,地方政府的态度不够积极。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央企整合重组进入了新阶段。又如,对央企的企业治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条改革主线不能偏,国资管理部门和党委会,应发挥大股东和大股东代理人的作用,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改革担当监督之责,将具体的经营决策交由管理层。
解决它们,推动央企有进有退,国有资本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回到制度建设这个根子上来消除死角,注入改革动能。简单地将央企视为对社会资源的挤占抢夺者,希望推倒重来,是无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无益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安全的保障,无益于释放央企改革的红利;简单地将央企和其他类型国企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定盘星,迟滞央企改革,是无视央企存在的资源错配、效率低下、限制竞争和创新等弊端,同样无益于激发社会活力,释放改革红利。

之所以新增这个加法,既是内外环境变化使然,也是对央企价值作出正确判断的结果。这意味着央企整合重组也在做减法。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国有资本管理者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不敢积极推动;民营资本担心资金进入后仍没有产权,没有经营决策权,只能当散财童子。很大程度上,央企改革需先做除法,再做加减乘,如此,改革才能从深水区走出来,进入新天地。
央企改革的政策制定,以1+N方案为底盘。今年7月4日,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之所以产能难去,在于许多产能过剩严重的企业已无赢利空间,运转依赖银行贷款,一旦停产可能导致银行断贷,因此宁可赔本也要维持运转。今年前7个月,央企至少已启动或完成了7组重组企业的兼并重组试点。
与大型民企相比,央企资本的国际化运作,面临更多的投资壁垒和安全审查,搭建国际化资本平台困难重重。比如,虽然大批央企进入了世界500强,但技术研发强度只有1.24%,多数央企仍然依靠垄断地位而非技术地位发展。

这些行业的产能消肿和僵尸企业清理退出,难度不小。今年7月4日,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
怎么创新发展一批?答案是以创新和混改制造乘数效应。央企改革的政策制定,以1+N方案为底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央企整合重组进入了新阶段。除法:消除制度死角不能滞后央企整合重组,仅靠加减乘未必能达到预期效应。无论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拓者还是公共服务的供应者,央企都不可能袖手旁观。巩固加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是涉及央企有进有退的三轮驱动,创新发展一批则是涉及央企资本运作的第4个驱动,也是核心驱动。
巩固加强、创新发展、重组整合、清理退出哪类行业哪些企业,都会牵扯传统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央企改革的深水区域。此外,产能关停涉及地方财政来源的缩小和大量员工转岗下岗,地方政府的态度不够积极。
普遍预测,未来几年,央企将从105家减到50家左右。近年来,央企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在持续成长。
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粗钢产量仅下降1.1%,钢材产量还有增长。《意见》提出,要推进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整合,依托资本市场推进专业化整合,加强并购后企业的联动与整合,推进管理、业务、技术、市场、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协同与融合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等,为央企改革与三去一降一补的无缝衔接指明了方向,也为扩大供给侧改革点预留了想象空间。
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同时以改革推动修法,消除阻力已刻不容缓。根据《意见》,下一步装备制造、建筑工程、电力、钢铁、有色金属、航运、建材、旅游和航空服务等领域企业重组将加快,通信、电力、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油气管道、海工装备、航空货运等领域相关中央企业将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专业化平台,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联合开发力度。这种变化既表明了央企改革持续闯关的决心,也完善了央企整合重组的路线图。一方面,央企的条状管理模式有利于决策下行,排除其他干扰;另一方面,央企在集团层面重组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这为通过整合重组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提供了可行路径。
但与国际化大企业相比,央企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些制度死角,有的是上一轮国企改革遗留的问题,有的是法律制度没跟上,新一轮改革产生的新问题。
在此变化过程中,央企承担着重要职责。央企可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设置面向创新企业和技术的股权投资基金,实施阶段性持股计划,通过股权投资B股权管理B股权转让的运作方式,实现扶持培育民间创新型企业、引进创新技术、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升值的三重目标。
这与世界500强企业研发强度5%的平均水平形成了较大反差。央企产业分布过广、企业层级过多、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结构性弊端能否消除,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中是担当排头兵还是会拖后腿,重组整合是最关键的关口之一。
目前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产业布局上,央企战线过长,什么行业挣钱就想挤进什么行业,这种挤出效应制约了社会活力,拖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意味着央企整合重组也在做减法。对重要通信基础设施、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以及核心军工能力领域,实行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等。实际上,央企的减法原则,在推出国企分类改革方案时就已确立。
这就是央企整合重组的加法逻辑。解决它们,推动央企有进有退,国有资本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回到制度建设这个根子上来消除死角,注入改革动能。
而透过央企整合重组的加减乘除,还表明了政策面对增强发展动能的最新算法。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打破目前的利益僵局,央企可起带头作用。
不同步进行除法演算,央企改革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和利益障碍就可能随时发难,要么让改革付出过大成本,要么迫使改革难以为继。减法:重在扩大供给侧改革切入点《意见》指出,要通过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大清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力度,下大力气退出一批不具有发展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清理退出一批央企。